“走過拱宸橋,看到這些照片,就回憶起年輕的時候。”杭州第一棉紡織廠的老工人陳愛亭駐足在由老工廠改造而來的手工藝活態(tài)展示館里,百感交集。從17歲進廠到52歲退休,35年的時光仿佛在此刻縮影成一幀幀光感飽滿的電影膠片,被歲月的齒輪帶動從眼前帶過。
地地道道的老杭州都知道位于橋西的“杭一棉”。2011年5月,其中一幢老廠房被改建為手工藝活態(tài)展示館,并對公眾開放,作為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靜態(tài)展示的動態(tài)延伸,成為全國鮮見的集工藝表演、體驗、教學、銷售為一體的全新概念的“非遺文化”開放式展館。
今年5月,為了更多地集結(jié)優(yōu)秀非遺手工技藝,充分利用工業(yè)遺存開展“活態(tài)”傳承展示,手工藝活態(tài)展示館進入閉館擴容提升。歷時4個月后,即將于國慶節(jié)全新亮相。
今天上午,記者看到新擴充的廠房廠史陳列區(qū)內(nèi),通過實物、照片、圖板,詳細介紹了從1889年通益公紗廠到2007杭州一棉有限公司,一百多年的發(fā)展演變,令人在歷史的回味中,了解運河邊近代工業(yè)區(qū)的形成、發(fā)展,去觸摸杭州城市發(fā)展過程中的一段重要記憶。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相關負責人王戀說,杭一棉廠房廠史陳列區(qū)的最終成形,離不開熱心市民的幫助。今年年初,展館面向全市發(fā)出杭一棉老物件、老照片的征集。短短幾個月,共征集實物資料110件,照片資料202張,翻拍照片資料155張,復印資料208張。其中173件將會在館區(qū)內(nèi)集中展示,包括黑白老照片、“光榮退休”獎狀、紡織女工的圍裙等等。
其中,汪阿蘭和劉桂蘭兩位老阿姨聽到消息后,帶了一堆東西跑到博物館辦公室,有當年正在紡紗的工作照、廠里發(fā)給她們的獎狀、參加第一屆職工代表大會的代表證、1960年團委獎給紅旗青年突擊手的紅色獎牌等等。
最能看出杭一棉文化特色的,要數(shù)杭一棉廠“資深”文藝愛好者張雪良提供的一系列文藝演出資料。其中就有一張來自國家文化部的邀請函,杭一棉的民樂隊伍被邀請參加1960年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全國職工文藝匯演開幕式。
“被選中的是器樂合奏曲《拱宸春光》,這是我們杭一棉的老職工沈鴻川創(chuàng)作的曲子,當時有30多人組團去的北京!睆堁┝几嬖V記者,拱宸橋是沈鴻川上下班必經(jīng)之路,當年,橋下流淌千年的大運河百舸爭流生機勃勃,河上船運的汽輪聲、龍舟競賽的鑼鼓聲與紡紗織布機聲交相呼應,令沈鴻川有了創(chuàng)作的沖動,因此譜寫出這一曲膾炙人口的《拱宸春光》。
一同展出的除了這首曲子,還有一張照片也很有紀念意義――“紡紗姑娘們跳紡紗舞”!拔璧傅拿纸小肚晒媚铩,當時是杭一棉的重量級節(jié)目,勞動節(jié)、國慶節(jié)、春節(jié)都要到杭州的人民大會堂或工人文化宮去跳。當時外賓來訪杭州,這個舞蹈隊伍是放在歡迎隊伍最前面的。”張雪良說。他還從包里掏出一本相冊,向記者展示了未被錄用的“滄海遺珠”。
背著單反相機,精神矍鑠的張淼森老人一邊參觀,一邊拍照。其實,他也捐贈了珍藏的80多張底片,還有幾十張照片。張淼森說,每一張照片都充滿了回憶,能夠讓老工人想起往事,讓參觀者了解過去,是他最大的滿足!拔耶敃r拍這些照片,也是想記錄我們廠的工人們對工作的認真態(tài)度,他們神情專注,一絲不茍,值得記錄下來,值得學習!